營州歌

                  唐代  ·  高適

                  營州少年厭原野,狐裘蒙茸獵城下。

                  虜酒千鐘不醉人,胡兒十歲能騎馬。

                  《營州歌》創作背景

                  唐代東北邊塞營州,原野叢林,水草豐盛,各族雜居,牧獵為生,習尚崇武,風俗獷放。高適于天寶中出塞燕趙從軍,通過邊塞所見所感寫成此詩。

                  《營州歌》翻譯

                  營州少年厭原野,狐裘蒙茸獵城下。
                  營州一帶的少年習慣在曠野草原上生活,穿著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獵。
                  虜酒千鐘不醉人,胡兒十歲能騎馬。
                  他們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會醉倒,這些少數民族的孩子10歲就能騎馬奔跑。

                  《營州歌》注釋

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營州:唐代東北邊塞,治所在今遼寧朝陽。
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厭:同“饜”,飽。這里作飽經、習慣于之意。
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狐裘:用狐貍皮毛做的比較珍貴的大衣,毛向外。
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蒙茸:裘毛紛亂的樣子?!叭住蓖ā叭帧?。
    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    城下:郊野。
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虜酒:指營州當地出產的酒。
    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    千鐘:極言其多;鐘,酒器。
                  8
                  胡兒:指居住在營州一帶的奚、契丹少年。

                  《營州歌》賞析

                  這首絕句的藝術特點是構思上即興寄情,直抒胸臆;表現上白描直抒,筆墨粗放。它的細節描寫如實而有夸張,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點。詩人善于抓住生活現象的本質和特征,并能準確而簡煉地表現出來。

                  首句“營州少年厭原野”先描寫對象“營州少年”,再用“厭”字點明其對原野生活的熟悉程度。

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句“狐裘蒙茸獵城下”作者寫少年的穿著與狩獵行為。穿著點明其慣習騎射,非中原之士。而“獵城下’’則點明城鎮附近的少年也愛射獵,可見其尚武風氣之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最后兩句“虜酒千鐘不醉人,胡兒十歲能騎馬?!庇謴牧硗鈨煞矫嬉砸娚形渲L。第三句寫“酒”,第四句“馬”,這兩者往往是習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物件。但千鐘不醉,十歲騎馬則實屬罕見,這樣寫抓住描寫對象特點,酣暢淋漓地點明邊塞之與眾不同,指出邊塞居民之豪氣乃自幼形成的風氣,遠超過一般習武之人。?

                  自古以來邊塞詩,多寫征戍之情,荒寒之境,而這首詩獨以欣賞的眼光注視著草原風光和各族人民之間的關系,以富有特征的形象:原野,狐裘、虜酒、騎馬、打獵等點染出富有特色而又充滿生機的古代東北邊地的生活畫卷,熱情洋溢地贊美了營州少年渾脫可愛的形象。在唐人邊塞詩中,這樣熱情贊美各族人民生活習尚的作品,實在不多,因而這首絕句顯得可貴。

                  《營州歌》作者: 高適

                  高適
                  高適(702?─765),唐代著名詩人。字達夫,一字仲武,渤海藍(今河北滄縣)人。幼年家貧。二十歲后曾到長安,求仕不遇。于是北上薊門,漫游燕趙。后客居梁、宋等地,過著「求丐自給」的流浪、漁樵、耕作生活。自稱「一生徒羨魚(希望作官),四十猶聚螢(刻苦攻讀)」。天寶三年(744)秋,與李白、杜甫相會,共同飲酒賦詩,以抒襟抱。天寶八年(749),由宋州刺史張九皋的推薦,舉「有道科」,授封丘尉。不久就棄職…
                  225首詩詞
                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