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自故鄉來,應知故鄉事。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?
雜詩三首(其二)
《雜詩三首》創作背景
安史之亂之后,詩人便在孟津隱居多年。久在異鄉,忽然他鄉遇故知,激起了是作者強烈的鄉思,因此做此詩表達自己強烈的思鄉之情。
《雜詩三首》翻譯
君自故鄉來,應知故鄉事。
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,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。
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?
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,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?
《雜詩三首》注釋
1
自:從。
2
應:應該。
3
來日:來的時候。
4
綺窗:雕畫花紋的窗戶。
5
著花未:開花沒有。著花,開花。未,用于句末,相當于“否”,表疑問。
《雜詩三首》賞析
詩中的抒情主人公(“我”,不一定是作者),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,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,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,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、人事的心情。
開頭兩句,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、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,傳神地表達了“我”的這種感情?!肮枢l”一詞迭見,正表現出鄉思之:“應知”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,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。純用白描記言,卻簡潔地將“我”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、心理、神態、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,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。
結尾兩句“來日綺窗前,寒梅著花未?”“綺窗前’三字,含情無限?!斌w味精妙。而這株亭亭玉立于綺窗前的“寒梅”,更耐人尋味。它或許是愛妻親手栽植,或許傾聽過他們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,總之,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或象征。因此,游子對它有著深刻的印象和特別的感情。他不直接說思念故鄉、親人,而對寒梅開花沒有這一微小的卻又牽動著他情懷的事物表示關切,而把對故鄉和妻子的思念,對往事的回憶眷戀,表現得格外含蓄、濃烈、深厚。
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,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、事、物聯結在一起。所謂“鄉思”,完全是一種“形象思維”,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,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。故鄉的親朋故舊、山川景物、風土人情,都值得懷念。但引起親切懷想的,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、很細小的情事,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。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。因此,這株寒梅,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,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征。它已經被詩化、典型化了。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“我”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。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,獨問“寒梅著花未”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。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