薊庭蕭瑟故人稀,何處登高且送歸。

                  ——  王之渙《九日送別》

                  薊庭蕭瑟故人稀,何處登高且送歸的意思:

                  ——秋風蕭瑟的薊北,相熟的朋友本來就少,又有誰能登高送我回歸故鄉呢?

                  薊庭蕭瑟故人稀,何處登高且送歸出自哪首詩?

                  ——出自唐詩人王之渙的《九日送別》。

                  《九日送別》原文

                  薊庭蕭瑟故人稀,何處登高且送歸。

                  今日暫同芳菊酒,明朝應作斷蓬飛。

                  全詩賞析

                  此詩首句點明登高送別是在薊州邊極荒涼蕭瑟之地,“何處登高”再度設問,實際是將無處登高的凄涼之感強化而托出。故人稀少而總還有知己聚飲,可如今又將送之歸去,凄然的設問與凄惋的送別相連,更是悲上加悲?!昂翁幍歉摺边@平實問語,似不干“景語”或“情語”,卻將“景語”和“情語”融為一體。接著又由此時此地的感慨推向未來命運的遐思——今日把酒共飲,明朝天各一方,不知飄泊至“何處”,而命運怕只能如斷草飛蓬。在全詩“蕭瑟”的意境、凄涼的氛圍、“菊酒”與“斷蓮”的比喻象征和特定的民俗背景中,“何處登高”一句無疑之自問,可謂言近而旨遠,語平而情深,有著不容忽視的豐富內涵。?

                  全詩抓住時令特點,表現送別者與被送者雙方“同在異鄉為異客”的孤凄心情。重陽節本是朋友相聚登高山飲菊酒、秋高氣爽、開闊胸懷的歡暢節日,但詩人與友人,都因故人稀少、登高無處,節日里反而分別,蕭瑟之感愈顯濃重。重陽日本應與朋友同飲芳香的菊花酒,共享節日之樂,但今日聚飲芳菊酒,卻是為明天作斷蓮飛,應季節時令的歡會,變成凄苦之情,凄苦之情也更濃重。

                  薊庭蕭瑟故人稀,何處登高且送歸作者:

                  王之渙
                  王之渙(688─742),字季陵,晉陽(今山西太原)人,后遷居絳郡(今山西新絳縣)。曾任冀州衡水主簿,不久被誣罷職,遂漫游北方,到過邊塞。閑居十五年后,復出任文安縣尉,唐玄宗天寶元年卒于官舍。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,曾與王昌齡、高適、崔國輔等相唱和,名動一時,「傳乎樂章,布在人口」。其傳世之作僅六首,但都是熱情洋溢的佳作,其中《涼州詞》和《登鸛雀樓》等尤為大氣磅礴,韻調優美,皆可列入盛唐代…
                  ? 上一句
                  下一句 ?
                 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